最近在看公視的八點檔「危險心靈」,這劇是從侯文詠的同名小說《危險心靈》改編的,而侯文詠這部小說已經是三年前的書了,當時我已經看過一次,最近因為看電視,又重新快速讀了一遍。其實看這本書或者說看這個劇時會有很深的感觸,尤其是在當了爸爸之後,常常會想說要是我的孩子在上課時看漫畫我會怎樣,要是別的同學排擠我的孩子怎麼辦,要是老師差別待遇怎麼辦,我是否有勇氣去對抗不公平之處,或者說是否有勇氣去對抗所謂主流的價值觀,而教導我的孩子什麼才是對的事情。
劇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共犯結構。因為孩子的成績要好,所以要去老師家補習,因為要去老師家補習,所以家長就得拜託老師下課後還要補習,但補習卻是違反教育規定的,所有的家長都知道,所有老師都知道,所有的孩子也知道,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事情,但卻要去做,因此家長、老師以及孩子就成了一個共犯結構。劇中的孩子—謝政傑,就是飾演一個希望突破體制,活出自己的孩子,但卻遭到學校老師的排斥,同學的排擠,同學家長的痛恨。
其實誰沒補過習,記得我從國小五年級開始,每天下課就得去老師家補習數學,,雖然不像劇中演的「補習補的習題,就是隔天的小考題目」,但我記得總是有幾題是做過的。就這樣,我國小的成績非常的好,連續當了五、六年級的班長,也當過需要好成績的同學才能當的糾察隊(就是每天放學在斑馬線攔汽機車的那種人,也是那時候規定上課鈴響五聲內不能動,抓動了的同學那種人,更是當時規定不准講台語,專門糾舉講台語的那種人)。
後來,國高中階段,升學壓力之重,真的是每天都在考試,補習對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,數學要補、英文要補、理化要補,甚至國文也補過(為了參加成語比賽)。大學落榜後,又到補習班補習,一大早到補習班就要考試,然後是上課,下午又要考試,然後是上課,聯考前那幾個星期更是考試不斷,痛苦的一年終於讓我考上了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,也結束了我的補習生涯。
其實我們都知道以前跟現在的教育都有很多的問題,例如說在我國、高中時,每當督學要來訪視,我們就要把參考書放到講台底下,就要去上音樂課、去上美術課(平常都會被長期調課來上英文、數學、國文等),我們就要假裝上課認真,每個同學都很有興緻的念書;這樣的假象,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好笑,但督學真的不知道嗎?他們也曾經歷過那樣的年代,怎麼會不知道!但為何大家要維持這樣的假象呢?就像現在,學校到底有沒有能力分班?學校老師到底有沒有體罰?這樣的問題我記得公視也曾探討過,但有人在意嗎?似乎並沒有,因為目前的教育體制就是要孩子考高分,成為考試的機器。如果,當你的孩子像謝政傑一樣,發現了這些問題,你該如何回答呢?
書的內容與戲劇的鋪陳其實差蠻多的,如果你先看書再看劇,你會發現戲劇把一些令人感傷的部分演得更令人動容;推薦五、六年級的朋友一起來看看這部沉重的戲,相信會特別有感觸,因為,我們都曾經歷過那樣的年代,也希望藉此省思目前的教育環境。當你的孩子在學校不快樂時,你該怎麼辦?
留言列表